收涎(ㄒ一ㄢˊ),又稱為「收瀾」,是河洛語(台語)中的傳統禮俗,通常在嬰兒滿四個月大時舉行,也被稱為「做四月日」。這個儀式源於寶寶即將開始長牙的階段,此時口水增多,容易浸濕皮膚、衣褲,可能對寶寶的健康造成影響,因此希望能透過收涎儀式解決寶寶流口水的情況,同時祈求寶寶平安長大。在收涎儀式中,不只是希望寶寶能夠順利「收起」口水,遠離可能對健康造成的困擾,同時也提供了一個讓親友一同參與、共同為寶寶送上祝福的歡樂時分。儘管傳統習俗期望透過「收涎」使寶寶停止留口水,現代醫學卻指出,正是在四個月大後,寶寶開始準備迎接長牙的階段,寶寶的牙齦不舒服,讓寶寶不想把嘴巴闔上、口水增多並出現流口水的現象,這便解答了一些家長對於「越收口水越多」的疑問。
根據傳統禮俗,通常在寶寶出生四個月內是被禁止外出的時期。然而辦收涎儀式並邀請親戚長輩前來,象徵著寶寶已經告別了脆弱的「幼嬰」階段,意味著他已經具備了一定的抵抗力,可以開始與外界接觸。這儀式的主旨在於分享新生的喜悅,同時也是一個接受親朋好友祝福的時刻,儀式中更包括了一個特別的儀式:用紅線繫結寶寶的手腳,這象徵著希望寶寶未來能夠遠離不正當的行為、成為一個正直的人。
收涎儀式本是一項約定俗成的活動,並無特別規定執行方式或時間點,全憑每個家庭方便的時間安排。若寶寶無法在滿四個月當天舉行,提前或延後舉辦也無妨,因為這個儀式主要是為了讓寶寶與家人親友共同打招呼,並創造一場溫馨的闔家團聚,為未來留下美好的回憶的慶典。在傳統的收涎儀式中,家庭通常會預備牲禮、紅桃、紅龜、酥餅等物品,用以供奉神佛和祖先,象徵著家族對新生兒的歡慶以及慶祝家族增添新的一員。在進行收涎儀式之前,親朋好友也可以隨意贈禮,以表達對新生兒的美好祝福。此外,娘家的準備如同為新生兒滿月時一樣,需要送上「頭尾」,包括帶有金飾的帽子、鞋子、衣服、褲子、紅桃等賀禮。特別值得一提的是,送上褲子的象徵意義,表示希望寶寶能夠快快學會走路;還有一個便是「涎垂」,俗稱「頷垂」,是一種可懸掛在小孩胸前,用來接口水、防止衣物弄髒的實用衣物。至於產婦的回禮,通常以湯圓、紅桃或酒宴表示感謝。而婆家則需要準備牲禮、紅桃、紅龜粿、酥餅、花生、紅線、狀元筆等禮品,為傳統收涎儀式增添了豐富的祝福元素。
在舉行收涎儀式前,雖然整個流程相對簡單,並無特定時辰或日子的嚴格規定,然而仍有一些前注意事項及禁忌,這些禁忌主要與儀式前的細節有關,至於是否要遵守則視個人信仰及意願而定:
不宜吃肉: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