古人有云:「一視二聽三抬頭,四握五抓六翻身,七坐八爬九發牙,十捏周歲獨站穩。」
從寶寶出生到四個月大,在傳統的民俗風情中就有著「報喜」、「三朝作膽」、「剃胎毛」、「彌月」與「收涎」等習俗,過去因為醫學不發達,讓寶寶時常有著不好養育或夭折等現象,因此每一個階段的禮俗都備受重視,父母以求寶寶得以平安、健康的長大。
–
報喜
過去在寶寶出生後,婆家會特地請人專程攜帶油飯、麻油雞酒等禮品前往娘家通報喜訊及告知寶寶性別,是為「報喜」;而娘家則會於12天內,將雞、鴨燉煮成麻油雞酒等補品回贈,一來表示關心之意,二來也能探望外孫子女。
–
三朝作膽
在過去,寶寶出生後有許多民俗禁忌,其中一個最重要的就是不能碰水,需以麻油替代來擦拭身體,到第三天後才可正式洗澡,係因當時人們認為麻油有收斂臍帶傷口及修復功效,相信這樣能幫助寶寶臍帶脫落並降低感染、形成後遺症的機率。
在寶寶出生後第三天,父母會準備三顆石頭、全新的「和尚衣」*,以及代表及吉祥或祝福的物品,請長輩幫寶寶洗澡、換新衣,並給寶寶「做膽」,會有這些習俗是因為過去人們認為寶寶在剛出生不久時,對於周遭環境敏感、會感覺害怕,於是將堅硬的石頭置於寶寶胸前滾動、輕拍,期許能讓寶寶具有膽量、讓情緒更加穩定。
在洗澡時,會將桂花、橘子、龍眼葉及12或24枚銅錢置於澡盆中,代表對寶寶的期許。其中「桂花」取自「貴」的諧音,與銅錢同為大富大貴之意;橘子則表示大吉大利,代表著寶寶未來的幸運和順利;龍眼葉則象徵著繁盛和充滿生氣,家人希望寶寶日後能為家族帶來後代,延續家族的血脈。
.
*和尚衣:有點類似於和尚所穿著的偏襟衫,衣著的設計為胸口布料在胸前交叉,大多數都是系帶,有些則是按扣。這種衣服多半為前長後短,而這類服裝的優點是由於前面是交叉的,所以可以確實地保護寶寶的肚子,前長後短的設計則有助於在更換尿布時,污漬不容易沾到衣服上。
–
剃胎毛
傳統認為寶寶胎毛浸泡過羊水不乾淨、不能進入廟宇,必須全部剃除以消除穢氣,因此,爸媽會於寶寶出生後的第24天*或滿月*,請長輩或剃頭師傅到家中為寶寶剃胎毛,並準備十禮*、說吉祥話來進行剃頭儀式,希望藉此儀式表示嬰兒日後「頭殼定」,一來能為寶寶洗除汙穢、祈求孩子聰明、漂亮、添財運,二來亦期望能使寶寶的頭髮長得又黑又密又漂亮。
.
*第24天:一般認為選擇第24天有24孝之意,希望寶寶長大後對父母孝順
*滿月:則是圓圓滿滿的意思
*十禮:通常是雞蛋、鴨蛋、艾草、圓石、蒜頭、芹菜、韭菜、蘋果、蔥、桂圓、圓形臉盆、銅板與紅印泥等物品。
–
彌月
是指寶寶出生滿一個月。過往因為醫療不發達,新生的寶寶容易生病甚至夭折,其成長就如同過關斬將般,克服了一關又須對面下一階段的考驗。當寶寶滿月時,也意味著其成功撐過前一階段、平安地活下來,此時,爸媽除了準備油飯、麻油雞酒等彌月禮,也需準備「紅龜粿」、「水果」與「牲禮」來答謝家中祖先、神明的庇佑。
娘家也會為寶寶準備6或12套「頭尾禮*」,期勉寶寶長大後會認字;也有人會準備披風,希望寶寶日後合群、與他人相處和樂,並打造金銀鎖片等金飾給寶寶配戴,為寶寶保平安。
.
*頭尾禮:閩南語稱「送頭尾」,指寶寶從頭到腳的服裝,含衣服、褲子、狀元帽,兔子鞋等,並於帽子上繡字,期勉寶寶長大後會認字。
–
收涎
寶寶出生滿4個月後準備要長牙齒,嘴巴會開始出現癢癢的感受,也會不斷流口水,此時爸媽會以寶寶喜愛的酥餅或鹹光餅等以繩子串起、掛於寶寶脖子上,邀請長輩或年紀較長的鄰居為寶寶「收涎」。長輩們會取其中一塊餅乾,於寶寶嘴巴附近擦拭、做出左右劃過等動作,給予寶寶祝福、講吉祥話,希望孩子能平安度過常流口水的階段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