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4年的端午節是6月10日 星期一。
端午節即將來臨,你知道端午節的歷史和習俗嗎?這個節日不僅有豐富的傳統文化,還充滿了許多有趣的故事和活動。讓我們一起來深入了解這個充滿魅力的節日吧!
端午節的由來
起源一:紀念屈原
說起端午節,大家最熟悉的故事莫過於紀念愛國詩人屈原。據《史記》記載,屈原是春秋時期楚國的大臣,因倡導改革、主張聯齊抗秦而遭到貴族反對,最終被流放。公元前278年,秦軍攻破楚國京都,屈原眼看國破家亡、心如刀割,在農曆五月初五抱石投汨羅江自盡。為了紀念屈原,百姓們每年這一天都會划龍舟、投粽子到江中,以此來紀念這位愛國詩人。
起源二:古越民族圖騰祭
在長江中下游地區,古代百越族崇拜龍圖騰,他們生活在水鄉,視龍為守護神。端午節可能源於他們的圖騰祭祀活動,用於祭祖和祈求平安。
起源三:紀念孝女曹娥
端午節還有一個傳說,紀念東漢時期的孝女曹娥。曹娥為了尋找在江中溺水的父親,最終在五月初五投江殉父。後人為了紀念她的孝行,在她投江之處興建了曹娥廟。
端午節的習俗
- 家庭祭祀
在台灣,端午節是一個充滿各種獨特習俗和豐富歷史的節日。每年這一天,家家戶戶會舉行家庭祭祀,擺上鮮花、素果、敬杯、五牲禮、粽子(肉粽、鹼粽、粿粽)、芋頭粿、白飯、米酒與雄黃酒等供品,祭拜神佛、祖先與地基主,祈求平安、健康與豐收。 - 驅邪避穢
端午節還有許多辟邪除穢的習俗,例如掛榕枝、艾草與香茅於門楣,佩戴香包(通常是老虎造型的虎仔香),這些植物被認為有驅邪、淨身的功效。人們也會用這些植物煮水來沐浴,象徵洗去壞運,迎接新的開始。 - 豐富的遊戲與活動
端午節充滿了趣味活動,如立蛋、豎硬幣、畫彩蛋、浮水針與鬥蟋蟀等。古代的端午節,人們還會乘舟遊河,觀賞龍舟賽,稱為「遊江」。清治時期逢端午,各書房的學生須用紅紙包兩角或四角錢贈予先生,老師則以扇子回禮,這被稱為「紅包禮」。如今這些活動仍在各地盛行,讓端午節充滿了節日的歡樂氣氛。 - 划龍舟與搶水標
端午節最具代表性的活動之一就是划龍舟。這項傳統活動在台灣已有悠久歷史,分為「請水神」、「拜龍船」、「接龍船」、「祭江」、「扒龍船」、「送水神」、「收龍船」、「謝江」等儀式。龍舟賽不僅是競技,更是早期船員對水仙尊王的敬拜,祈求平安順利。 - 美味的端午飲食
端午節的美食更是讓人期待,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各式各樣的粽子,包含「肉粽」、「鹼粽」、「粿粽」(粄粽)等,以及最為普遍的「燒肉粽」:蒸煮式的北部粽口感紮實,水煮式的南部粽入口即化。台灣原住民族西拉雅族及道卡斯族會使用月桃葉來包覆糕粿,這種習俗影響了漢族客家先民,成為製作台灣粽的主要材料之一。除此之外,端午節還有午時菜,如茄子、長豆、桃子、荔枝、瓠瓜等,這些時令蔬果不僅美味,還有助於避邪驅鬼。 - 繫五色絲線
端午節這一天,孩子們會在手腕、腳腕上繫上五色絲線,象徵吉祥與平安。五色絲線只能在第一次大雨或洗澡時丟到河裡,寓意將瘟疫和疾病沖走。 - 戴香包
香包又叫香囊,內裝香料,佩在身上有防病健身的作用。香包的形狀多種多樣,有梅花、菊花、桃子、老虎等。老年人戴香包象徵健康平安,小孩子們喜歡動物形狀的香包,青年人則會將香包作為定情信物。 - 午時水與草本浴
傳統習俗中,午時水是正午前汲取的天然山泉水、井水或雨水,認為這水吸取了純陽之氣,有驅邪化煞的功效。午時水也用來煮草本浴,用榕、艾、米、鹽等材料煮水沐浴,象徵洗去壞運。若當年端午節午時遇雨天,也可將滾沸的「陽水」加入未煮過的「陰水」自製成午時水。
端午節不僅僅是吃粽子和划龍舟,還有許多豐富多彩的習俗和歷史等著我們去發掘。這個端午節,不妨多了解一下這些傳統,讓節日變得更加有意義吧!
祝大家端午節快樂!🎉🎏 趕快分享這篇文章,讓更多人了解端午節的有趣故事和習俗吧!
PS. 好多年前有學生的課堂作業做了這個和屈原有關的影片,大家看一看、一起笑一笑吧😊