唯原嬰兒古禮

小暑習俗

嗨,親愛的朋友們!👋

你知道嗎?小暑是我們24節氣中的其中一個,通常落在每年國曆的7月7日或8日,這個時節的台灣已經是典型的夏季型氣候,介於夏至和大暑之間,尤其是沒風的日子,讓人感到又悶又熱,意味著讓人漸漸地感到夏季高溫的威力,卻還不是最熱的時候!接下來,就讓我們一起來了解這個有趣的節氣吧!

小暑的由來

顧名思義,「小暑」中的「小」就是微微,而「暑」就是炎熱,意思是天氣已經很熱了,但還沒到達最熱的程度。雖然如此,現在的氣候因為「溫室效應」的變化,讓我們在這段時間也常常感受到35度以上的高溫,熱得受不了!有時候下午下過一場「西北雨」,也就是一般人所說的「午後雷陣雨」,燥熱的天氣會舒緩一點。

小暑的習俗

☀️ 物品曬太陽

小暑接近農曆六月、脫離了梅雨季,天氣變得更加乾燥晴朗。古時候的人們會趁著這個好天氣把衣物、棉被、書籍和字畫都拿出來曬一曬,防止黴菌滋生,還會給家裡的狗狗、馬兒洗個澡,保持乾淨健康、避免皮膚病。

🍚 吃新米

在古代,小暑有「食新」的風俗,也就是吃新收割的稻米,有些地區還會用新稻麥祭祀天地、祖先,以表達對豐收的感恩。

小暑的諺語

📜 「小暑過,一日熱三分」:小暑過後,天氣一天比一天熱。

📜 「小暑大暑,有米也懶煮」:小暑大暑期間天氣熱得讓人懶得做飯,做什麼都提不起勁。

📜 「小暑大暑,上蒸下煮」:形容小暑和大暑期間天氣炎熱,像是蒸煮一樣。

小暑的禁忌

🚫 注意防曬:這時節天氣悶熱,記得要防曬和遮陽,避免中暑。

🚫 避免過度運動:天氣炎熱,盡量進行靜態活動,避免過度運動,保持正常作息,不要熬夜。

🚫 貪吃生冷食物:生冷食物雖然解暑,但過量食用會傷害脾胃。

小暑的養生秘訣

💧 多補充水分:炎熱的天氣容易讓人出汗多,多喝水保持水分平衡,也可飲用像是薏仁水、綠豆湯等清熱解毒的食物。

🍵 喝熱茶:雖然冷飲能暫時解渴,但喝熱茶可刺激毛細血管舒張,反而能幫助身體散熱,解渴更持久。

🍉 適量吃水果:多吃水果防暑,但不要過量,特別是濕氣重的人要少吃芒果。

☀️ 避免暴露:小暑時節,大地的熱氣漸漸往上釋放,勿長時間站在太陽下,避免中暑。

🧣 調節體溫:外出活動要記得防曬跟遮陽,出汗時可使用溫熱毛巾擦汗,讓人體適應降溫的節奏。

小暑美味飲食

🍖 羊肉湯:因為夏季新陳代謝快、體力耗損大,古代人認為這會損失陽氣,夏季喝羊肉湯補充陽氣,因為「羊」和「陽」同音,可以補充體力並補充陽氣。

🍈 香瓜:香瓜含有豐富的水分和營養,能幫助身體補足水分,有幫助解渴的效果,是解暑的好選擇。

🥒 蓮藕:夏季睡眠不好,可以吃些蜜藕,先將蓮藕煨爛以後,再添加蜂蜜食用,有助於清熱養血與安神。

🍆 麻糬茄:麻糬茄的口感軟Q、酷似麻糬,能清肝血,養胃,保濕滋潤,改善膚質。開胃解暑可將麻糬茄川燙冰鎮後拌白醋及蒜末;行氣化瘀則可用炒麻糬茄。麻糬茄適合病後調理,可幫助復原、增強癒合力。

🌿 水蓮:水蓮是台灣特有種蔬菜,味道鮮美、口感清脆,其熱量較低、富含有鈣和鎂等營養素,有助於安定神經,也能幫助維持體內鈉鉀平衡,是消水腫聖品。

這個小暑,你有什麼特別的計劃嗎?不妨趁著這個時節,好好感受夏天的熱情,試試以上的養生飲食秘訣,保護好自己和家人的健康!🌻

記得給我們留言分享你的小暑故事和心得哦!🥰